ChatGPT一经问世,便立即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Nature》近期亦发文,担心ChatGPT会成为学生写论文的工具。事实上,ChatGPT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和论文写作,还可以编撰书籍,甚至在安全领域很可能成为黑客编写恶意软件的利器。有人认为,ChatGPT正在摧毁现代教育,使得教育向着“机械化”的方式转变,包括对表达形式、形式逻辑和思维模式的追求和推崇,由此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使更多的人变成“无用之人”。有人认为,ChatGPT本质上是对已有知识的梳理和综合,可以将教师和学生从机械式记忆和重复练习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上,是一件良兵利器。还有人认为,ChatGPT的影响有限,不会颠覆教育系统,但是会改变教育模式。虽然ChatGPT可以很好地解决那些研究较多的、套路式的问题,但是无法完成对创新性有要求的任务。
ChatGPT及类似人工智能模型的应用与推广或将很快影响到科研指导以及教育的诸多方面。对此,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广州分论坛学术委员会于3月25日举行思辨论坛——“ChatGPT来袭,指导学生科研创新该当何‘变’?”,共同讨论ChatGPT背景下指导学生科研创新的关键问题与应对之策。此次论坛由YOCSEF广州副主席、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谢光强和YOCSEF广州学术秘书、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蓝连涛共同担任执行主席,特别邀请了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王晗教授、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王昌栋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陈俊颖副教授作为引导发言嘉宾。YOCSEF广州往届主席吴一冰(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YOCSEF广州现任主席黄栋(华南农业大学),YOCSEF广州现任/候任AC委员及委员胡建芳(中山大学)、沈颖(中山大学)、朱鉴(广东工业大学)、刘伟莉(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许金镇,腾科网络总经理唐慧以及来自省内多所高校及企事业的代表共3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
活动现场
论坛开始环节,论坛执行主席谢光强首先对此次论坛的背景、议题以及参会嘉宾进行了介绍,并对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的基本情况、学生科创工作的经验与特色、近些年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概述。ChatGPT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新突破,对包括教育在内诸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期待论坛可以围绕ChatGPT背景下的学生科研创新指导与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探讨。
在论坛引导发言环节,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王晗教授以“在科研育人中融入商业思维,助育新时代双创新人”为题,从大学生双创的时代背景、双创的内涵、科研育人、学术的商业实现和时代的期望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科研创新工作进行了生动介绍。王晗认为,互联网 人工智能融合将是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展方向,ChatGPT的异军突起是此发展过程的重要突破。在培养学生方面,应重视专业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导师应具备丰富扎实的前沿技术知识、长期的产业一线经验和全过程的创业经验,以科研成果转化为抓手,在科研育人中融入商业思维。在科研创新指导中,导师和学生可利用好ChatGPT等新兴的人工智能工具,助力科研创新工作的高质量推进。
中山大学王昌栋副教授以“指导学生科研路,亦是‘人工’亦‘智能’”为题,从学生选择、科研选题、论文选择、阅读方法、阅读管理、交流讨论、科研想法凝练、论文写作和投稿、论文总结复盘等方面,系统地深入介绍了他在指导学生科研方面的经验和感悟,并就ChatGPT等人工智能模型在学生科研指导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王昌栋认为,ChatGPT可以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工具,在学生选题、论文讨论、idea与实验、论文写作等关键步骤减轻导师负担,提高科研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陈俊颖副教授以“紧贴科学前沿选题,AI助力学生科研”为题,探讨如何在人工智能技术大爆发时代指导学生科研。陈俊颖强调,面对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的来袭,导师要上好学生科研第一课——学术规范教育,而学生也应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和科研认知,紧贴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做好选题,勤读论文、多做实验、善于思考、积极讨论,在科研过程中用好各种人工智能工具。
在引导报告之后,论坛进入思辨环节。会场各位嘉宾围绕“ChatGPT对于学生科创能力培养,利弊何在,利弊孰大?”、“ChatGPT对于科研创新指导,导师角色将削弱还是强化?”、“ChatGPT来袭,学生科研创新的指导模式未来如何应变?”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思辨。
思辨议题一:ChatGPT对于学生科创能力培养,利弊何在,利弊孰大?ChatGPT问世之后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议题,不同组织和机构对ChatGPT的态度迵异,有些甚至是截然相反,例如香港大学禁止课堂等教学场景中使用ChatGPT,而香港科技大学则选择积极拥抱。这种现象的背后则是对ChatGPT利与弊的权衡。针对“ChatGPT对于学生科创能力培养,利弊何在,利弊孰大?”的议题,与会人员进行了激烈的思辨。
针对其利弊,中山大学王昌栋副教授提出,ChatGPT对于学生科研指导应是利大于弊。ChatGPT可提供许多强大的功能,帮助导师从一些机械性、重复性的指导工作中解脱出来,例如文献检索、语言表述等,从而使得导师可以将更多时间与精力聚焦于科研工作的核心创新部分。华南农业大学黄栋副教授认为,对于学生科研创新,思考的过程往往比思考的结果更重要。ChatGPT等人工智能模型具有“端到端”的特点,可以针对学生在科研与学习中的问题给出直接的解答,而缺乏思考的过程及必要的训练,这对于已具备良好科研素养的学生来说或非问题,但对于处在科研入门阶段的学生则可能弊大于利。
广东工业大学朱鉴副教授认同ChatGPT的积极作用,提出在合理与规范使用ChatGPT的前提下,导师指导学生科研的效率会有效提升。例如,ChatGPT可以帮助快速查询检索给定研究课题的研究现状与相关文献,可以在学生英文写作及润色上进行辅助。然而,这样也会带来一些弊端,例如学生的文献检索以及英文写作等能力得不到锻炼,但整体而言ChatGPT应是利大于弊的。中山大学胡建芳副教授表示,其利弊与应用场景有关。因其输出的不稳定,对于逻辑严谨性要求高的学科难以胜任,甚至可能给出错误的解题思路,从而误导学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刘伟莉副教授认为,ChatGPT的利与弊,关键在于如何合理使用。ChatGPT提供的答案有时并不准确,甚至可能是杜撰编造的假话套话,学生应当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才能为科研助力,发挥其“利”。论及合理使用,黄栋进一步指出,对于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在学生科研工作中的使用,一是应有“限度”地使用,将其作为有限度使用的辅助工具,就如案头的字典或手册,而非作为代劳思考过程的“枪手”;二是应有“质疑”地使用,人工智能模型可能给出的错误、甚至杜撰的回答,对于一些要求严谨的领域可能产生误导,对此应保持严谨与质疑的态度来使用;三是应有“创造”地使用,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得到初步回复之后,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既有内容之上进行更具创造性的科研创新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现场亦有中学生代表参加。对此议题,在读高中生唐雨丰同学认为,任何事务都有利弊二面性,善用其“利”则利大,规避其“弊”则弊小。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能帮助学生快速开拓视野,减少知识获得的中间环节,只要我们规避不假思索抄作业的作法,这些人工智能工具对于学习与科研应该是好事情,将来也会尝试使用。
思辨议题二:ChatGPT对于科研创新指导,导师角色将削弱还是强化?对此议题,广东工业大学谢光强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工具不断迭代与优化,作为导师应主动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伴随着技术工具的发展而提升驾驭技术工具、使其为已所用的能力,在学生指导中发挥更具创造性的作用,而在此过程中导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不可取代性”,是其角色是否强化的关键。朱鉴亦认为,在ChatGPT背景下,导师的角色是削弱还是强化取决于导师的综合能力。如果导师本身学术能力过硬,又能有效使用ChatGPT,那么ChatGPT可以将导师从一些中间指导过程中解放出来,在创新要求更高的地方发挥指导作用。而如果导师学术功底薄弱,指导能力不足,那么ChatGPT的出现将会给导师带来挑战与压力,甚至削弱其在科研指导中的实质作用。
中山大学胡建芳副教授认为,相比于导师角色的削弱或强化,更可能发生的是导师角色的“转化”。未来可能出现人类导师与AI导师的双导师制度,例如ChatGPT辅助导师,导师亦辅助ChatGPT,协作指导学生。华南农业大学罗浩宇博士提出,导师角色在监督和引导上应是强化的。若学生过分依赖甚至盲从ChatGPT,缺乏自身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则可能在滥用ChatGPT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独立思维。此时导师应在监督和引导学生正常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上发挥更强作用。腾科网络总经理唐慧认为,导师的角色不会被削弱,部分导师角色难以被替代,例如对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同时,在一些重复性工作因人工智能工具而减轻之后,导师可以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放在更高级的指导上,亦可以有精力去指导更多的学生。相信ChatGPT未来会与导师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论及衍生议题——“人工智能会‘颠覆’传统的导师指导制吗?”,黄栋提出,当我们谈及导师承担更具创造性工作时,亦应考虑创造性是否真的“不可计算”、是否为人类导师所独有?人类的思维、情感、创造性,终究来自于人脑神经元的连接。人脑神经元可以呈现的创造性,也可能为人工智能模型所呈现甚至超越。或非“现在”的ChatGPT可为,但“未来”的ChatGPT或有可为。从人工智能模型不断进化的视角来看,未来导师角色或将削弱,传统的导师指导制也可能出现颠覆性的改变。现场亦有嘉宾指出,学生教育有一个关键之处在于多样性,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以至于硕博,一路上有着各个学科、各种风格的教师指导,这些多样性的指导具有相互纠偏的潜在作用,共同造就学生的人格与能力。而若从小到大均接受ChatGPT或人工智能模型的“指导”,或者某一学习阶段仅有ChatGPT的信息输入源,则难免因模型的潜在偏见或其训练数据的特定分布而使得学生教育以及更具体化的科研培养出现缺乏纠正力量的偏差。由此观之,或难颠覆,亦不应颠覆。
思辨议题三:ChatGPT来袭,学生科研创新的指导模式未来如何应变?回顾历史,汽车替代马车,带走了马夫这一职业,同时也带来了汽车司机这一新职业。ChatGPT来袭,是不是教师职业更替的新一轮历史周期律?当前学生科研创新的指导模式未来如何应变?对此议题,朱鉴提出,学生科研创新的未来指导模式可能会从现在的导师与学生直接面对面的方式,逐渐转换成为“学生-ChatGPT-导师”这样一种含有中间过程的指导模式,其中ChatGPT或扮演导师助理或者副导师的角色。刘伟莉认为,ChatGPT是一种人工智能算法,它本身具有归纳偏好和文化价值导向,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应该警示学生ChatGPT的不利因素和偏见,让学生有原则、选择性地去使用它,在积极利用ChatGPT的强大功能的同时,又不被其带“偏”。进一步,陈俊颖认为,当前ChatGPT在指导学生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如主观偏向、无法因材施教等问题,对此,导师应该及时发现潜在的偏见,并且注意多样性思维模式的影响。当使用chatGPT作为学生科研指导的第二导师时,要求导师的知识面足够强,需要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以适应未来科研创新的发展趋势。
现场亦有嘉宾表示,ChatGPT可视作一个智能搜索引擎,擅长回答但不擅长提问,在创新能力尚有不足,无法完全取代导师,导师的亲力亲为在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等方面仍然重要。此外,ChatGPT可作为科研助手,负责指导学生科研中非创新的部分工作,导师在此过程中则需要教学生辨别ChatGPT所提供结果的真伪。此外,ChatGPT回答问题的能力很强,但对于科研来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关键。在ChatGPT等人工智能模型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导师需要把握方向,在科研方向选择、科学问题探寻上给予指导;需要把握温度,使得科研创新指导过程和教育过程不仅限于问与答,更应体现人性的关怀和温暖。
与会专家学者及学生代表现场探讨
此次论坛历时三个多小时,论坛执行主席谢光强教授最后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谢光强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科研创新指导过程以及更广泛的教学过程,应当是有温度的、有热情的、充满希望的。ChatGPT是对过去知识的总结归纳,教师的工作则应是面向未来、创造未来的。此次论坛围绕ChatGPT来袭时学生科研创新指导相关的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思辨,可以为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的学生指导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借鉴。最后,此次论坛在一片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
与会人员合影
此次论坛由CCF主办,CCF YOCSEF广州学术委员会和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承办,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为此次活动提供赞助支持。
通讯员/黄栋 蓝连涛 谢光强
编辑/刘秀